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,全國上下都全面投入到疫情防控中。作為普通民眾,“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不聚集”已成為共識。但除了防止被病毒感染,我們還應重點關注家庭環境中的食品安全問題,預防食源性疾病發生。
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監測數據,我國55%的食源性疾病發生在餐飲環節,其中40%發生在家庭里。餐飲造成人生病的主要原因是誤食誤用、食品原料污染和腐敗、生熟不分、加工不當、存儲不當、人員和設備污染以及水不干凈等。疫情防控期間,大多數人都在家就餐,尤其要注意上述可能導致疾病的原因,特別是一些烹飪和就餐的習慣問題。
世界衛生組織提倡,家庭環境中食品安全要注意五大要點:保持清潔、生熟分開、做熟做透、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、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。
保持清潔
清潔可以分為人和廚房環境的清潔。在特殊時期,如果家里有人生病,做飯的人一定要保持手部干凈。建議大家洗手時按照標準的洗手步驟,做到接觸食品前要洗手,準備食品期間尤其是接觸生肉類之后要洗手,飯前便后勤洗手。就餐時,家人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,盡量做到分餐制,不要給別人夾菜,如果需要,用公筷公勺盛菜。要對案板、刀具、碗筷、鍋灶、餐桌等及時清潔和消毒,并適當存放,避免污染和發霉。同時,還要注意避免蟲、鼠以及寵物進入廚房、接近食物。
生熟分開
在購買生肉、禽類和海產食品時,要注意與其他食品分開放置,儲藏時最好放在冰箱的冷凍箱。處理生的食物要有專用的設備和用具,如果沒有單獨的案板和刀具,一定要注意食物的處理順序,先切即食食品(如火腿和水果),再切生食。
據報道,我國三分之一的家庭可以做到用單獨的案板和刀具處理生熟肉;一半的家庭會選擇用清潔劑洗滌案板。由此可見,生熟分開的習慣亟待養成。
做熟做透
4℃~60℃被稱為食物的“危險溫度范圍”。在此溫度區內,食物中的多數細菌都能快速生長。積累到一定數量的有害細菌若被吃下肚,就可能引起人體的疾病。因此,食物要徹底做熟,尤其是肉、禽、蛋和海鮮食品,要保證食品中心溫度達到70℃以上。如果可能的話,最好使用食品級溫度計準確監測食品溫度。此外,熟食再次加熱要徹底,如果用微波爐再次加熱食品,要注意加熱均勻。
適當存儲
疫情防控期間,很多家庭會購買大量食品,要注意合理安排儲藏,避免食物腐敗和浪費。所有熟食和易腐爛的食物應及時冷藏(最好在5℃以下),肉類根據需要儲存在冷藏箱和冷凍箱中。需要注意的是,食物及時儲存在冰箱中,時間也不能過久(常見食物在冰箱內的儲存時間見表)。冷凍食品不要在室溫下化凍,最好使用微波爐解凍、冰箱冷藏室解凍和清潔流動水解凍三種方式。做熟的食品在室溫下存放時間不得超過兩個小時。外賣食品也應保持在兩個小時內食用完,吃不完應該及時儲存到冰箱中。 食材安全
購物時要杜絕野生動物產品。為了盡量避免外出,大家可以選擇可信任的超市,通過網上平臺購買食物。做到及時貯存,合理安排存貯時間,保證食材的安全性?爝f員在運送食物的過程中要避免交叉污染。
目前正處于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,希望大家在做好防護的同時,多關注家庭食品安全,健康平安地度過這段特殊時期。